隨着一系列重大核輻射事件的解密曝光,公衆越來越關註輻射安全。近期,環保部發布文件要求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停用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引發爭議,很多人對日常生活中的輻射表示擔憂。而生活中的輻射是無法完全屏蔽的,因此普及輻射知識成爲學術界的新課題。
近日,由中華醫學會會刊《中華醫學雜誌》主辦的“微劑量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衛生部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委員會、解 放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全國安全防範報警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醫療和安防機構的多名專家出席會議,就特殊人群輻射防護、輻射防護最優化、安檢輻射標準等議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輻射,談之色變卻無處不在
對於如何考量輻射與風險, 《中華放射學雜誌》編委劉建新教授介紹道:目前國際上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線性無阈”概念,認爲隻要接觸輻射都會有累積的危害;另一種是“線性有阈”概念,認爲隻有一次輻射達到一定量才能對人體有害。
對此,衛生部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委員會委員牛延濤教授指出:人體接觸射線可能産生兩個效應——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當輻射劑量累積到一定劑量值,就産生確定性。而一般情況下,醫療照射放射診斷也很難達到確定效應。隨機效應在國際上也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就是線性無阈,另一種就是線性有阈。當人接受低劑量照射的時候,在一定的低劑量範圍內對人體沒有任何風險,當劑量達到一定值的時候,會增加産生的輻射風險,緻癌效應和接受的輻射劑量是線性正比的關系,低於阈值的時候是絕對安全的。這一觀點基於一個現實:人類每天都要受到自然界的輻射。
一個人在地球上正常生活一年,接受的背景輻射都加起來,全世界人均2.4mSv/年。中國稍高一點,是3mSv/年。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從來也沒有離開過輻射,土壤、巖石、甚至食物和水都有微量的放射性,還有宇宙輻射等等。這些自然界的輻射被稱爲天然“本底輻射”。
X射線就是一種電離輻射,當人體受到電離輻射的照射時,會有一定概率導緻分子電離、化學鍵斷裂、DNA損傷,進而引發人體的生理反應。這樣的生理反應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因爲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本來就存在一定強度的電離輻射,也就是“本底輻射”。本底輻射似乎並未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麽明確的影響,是因爲本底輻射的劑量很小,低於一定阈值,因此不會産生電離輻射的確定性效應。盡管從受精卵形成開始,我們就在接觸本底輻射,卻一直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
因此,對於微劑量X射線設備的使用,牛延濤教授認爲,這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正當性才是問題的關鍵。
正當性,關乎技術還是關乎倫理?
“X射線設備能不能用,幾乎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倫理問題。要充分考慮了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肯定其應用對社會利大於弊,確定實踐活動方具有正當性。”牛延濤教授表示。
“正當性”就是利益一定要大於代價。據專家介紹,根據中國電離輻射防護國家標準(GB18871-2002),在引入伴有輻射照射的任何實踐活動之前,必須經過正當性判斷。
比如乳腺癌檢查。腺體對射線非常敏感,接受一次輻射劑量就存在緻癌的效應,本來沒有乳腺癌,由於接受輻射劑量可能會導緻乳腺癌。但是目前乳腺癌發病率高,如果早發現早介入,五年的存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關鍵是早發現。這就是一個利益代價比的問題。檢查利益超過的輻射帶來的潛在風險,即被認爲具有正當性。
根據美國的數據,一百萬個婦女中,正常的婦女每年接受一次X射線的照射,會有6個人因此得乳腺癌。就是一百萬分之六的概率。而獲得的利益,就是100萬個人裏,早期的篩查可以降低40%的死亡率,也就是可以挽救600人的生命。100萬人裏通過乳腺癌的篩查可以挽救600個人的生命。付出的代價是會有6個人因此得乳腺癌,所以利益代價比就是100比1的關系,因此論證了乳腺癌的篩查是正當的。
正當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美國“911”事件以後,美國迅速啓用了X射線設備,在當時的時機公衆接受度就比較高,所以正當性還要看當時的社會環境,最關鍵是能給公衆帶來什麽樣的利益,比如說存在很大的公共安全風險,人工安檢可能漏檢,隻有通過設備才能檢出來,而微劑量X射線安檢設備每次檢測輻射劑量很低,大概是0.25微西弗(μSv),如果一年最多接受800次安檢,累積劑量是200多微西弗,小於做一次CT的劑量,這種情況下獲得的利益就會大大提高。
與會專家劉健新教授也指出:牽扯到公衆利益,正當化判斷一定要非常嚴謹。一是通過職業的約束,如何通過職業約束減少公衆在檢查過程中的劑量。另外要避免示範效應,即便用微劑量X射線設備確實安全性非常好,但要避免無條件的推而廣之。
公共安全,如何權衡全局形勢與局部需求?
正當性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着具體情況和地區形勢的不同而變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前公共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尤其當反恐形勢愈發嚴峻的情況下,微劑量X射線設備的正當性更是需要有關部門的深入探究,合理權衡局部需求、公衆利益和國家戰略需求。
記者也從有關鐵路部門了解到,從2016年1月1日到1月10日,經過無區別檢測,單臺微劑量X射線設備在十天測試時間內檢查出毒品、刀具等違禁物品27例,原有人工安檢通道每天每通道檢測出違禁品的數量小於1件。這表明,微劑量X射線安檢設備在反恐、查毒等工作的效率提高了至少2.7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車站、機場等地違法人員流竄作案的風險,在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等多方面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測試結果也顯示,微劑量X光人體安檢儀單次檢測時間隻需三秒,以往普通安檢方式徹底檢查一人至少需要30秒,若以節假日高峰期出行的人流量來說,最少可降低旅客30分鍾的等待時間。
成都機場之所以啓用微劑量X射線設備,是綜合考慮到在大客流安檢工作中要做好排查人體攜帶炸藥、打火機、管製刀具等危險、違禁物品的工作,另一方面,人體藏毒在當地多發,2014年的一份全國緝毒報告指出,其他地區的緝毒案件數據都呈下降趨勢,成都地區卻呈反彈的趨勢。從報告來看,成都地區一年的毒品量大概占全國的7%左右。2015年,全國報告發生因濫用毒品導緻暴力攻擊、自殺自殘、毒駕肇事等極端案件336起,查獲涉案吸毒人員349名;破獲吸毒人員引發的刑事案件17.4萬起,占刑事案件總數的14%,其中,搶劫、盜竊等侵財性案件7.2萬起,涉毒犯罪安檢7.4萬起,殺人、綁架、強奸等嚴重暴力案件716起。毒品導緻社會財富流失、人性淪喪、道德滑坡,成爲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消極因素,毒品販運途徑很多,其中體內藏毒是主要販運途徑之一。2015年, 根據啓路達微劑量X射線人體安檢儀在成都火車站的試運行經驗,其設備可以有效地查獲體內藏毒,減少由於販毒引起的社會刑事案件。
據了解,現在安檢普遍使用金屬安檢門和金屬安檢儀,一般隻對金屬報警,對像陶瓷刀等違禁品沒有效果。而且會造成旅客長時間等待。微劑量X射線設備把安檢排查的效率提高了3倍。對此,全國安全防範報警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周群稱:“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在我國實際已針對特定人群使用多年。因爲對於嫌疑人藏毒及炸藥排查,到現在爲止這依然是最快捷有效的辦法。”
現在國際市場上安檢設備的技術原理包括X射線、毫米波、太赫茲等。微劑量X射線安檢儀存在極低劑量的電離輻射,毫米波太赫茲安檢儀具有一定的電磁波輻射。但從安檢的使用效果來看,X射線具有透視掃描的特點,不易受到幹擾因素的影響,安檢比較徹底。
“在機場等一些場合,金屬安檢對人體裏藏的可疑物可能會漏檢。所以在安檢壓力特別大的情況,是不是可以啓用微劑量X射線設備?這需要判斷形勢到底嚴峻到什麽程度,由國家層面判定。”周群副秘書長表示。
目前在微劑量X光安檢標準的製定上,我國和國際上均根據“最脆弱人群最嚴格保護”的原則製定。即便如此,在反恐形勢更嚴峻的歐美地區,關於安檢設備的公共政策往往經曆着公衆安全部門與環保力量的多方博弈,這一博弈也體現了政策製定者對社會、經濟、環境和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如何定義正當性的考量標準,如何權衡整體與局部、利益與損耗,也勢必將成爲有關部門在新形勢下的重要研究課題。